皮防所
全部分类

历史沿革

  • 分类:医院概况
  • 发布时间:2019-05-25 00:00:00
  • 访问量:0
概要:
概要:
详情

历史沿革

 

  一、历史背景
  
  解放前,在湖北和南京地区,清朝和国民党政府未设立麻风病防治机构,仅由英国伦敦麻风救治会捐资建于1893年的孝感乐仁医院及汉口协和医院麻风科收治和接诊麻风病人。在那个缺医少药的年代里,麻风病仍未得到有效的治疗,更未开展社会性的预防工作和疫情监测,而且许多病人因经济或其他原因得不到及时的治疗,很多时候仅依靠神职人员通过诵经给予精神上的安慰,因此大多数患者留下了无法消除的畸残,再加上社会的不理解,他们的境遇十分凄惨,病人们有的流落异乡、沿途乞讨,还有的不堪忍受来自各方的压力,最终饮恨自杀。鉴于如此种种,麻风病在那个年代呈现传播蔓延的势头亦不足为怪。但是,尽管如此,据统计,孝感乐仁医院自成立以来,截至1949年共收容过1800余名麻风病人,所以说在它存在的近六十年间,所发挥的作用和产生的效应还是不容忽视的。
  
  二、创办经过
  
  解放初期,国内满目萧条、百废待兴,各种疾病的肆意流行危害着人们的健康和社会的安定,麻风病就是那个时代最让世人心存恐慌的一种传染病。党和人民政府非常关注人们生活质量的提高,下决心建立专门的防治机构,采取相关措施使麻风病人得到有效救助,遏制麻风病的蔓延。1951年夏天,在各级政府的关注下,南京市卫生局防疫科筹建南京市麻风病院,院址选定在黄陂黄花涝南边的天主教堂内,系利用原两栋旧房加以修缮改建而成。建院初期环境非常恶劣,无供电、饮用水来自附近水塘、烧饭用柴草,且周围均为血吸虫疫区,整个医院用近1000米长的篱笆围起。就在那样难的环境下,麻风病院开始艰难的探索。1952年4月,医院开始收治麻风病人,初设床位50张,职工15人,由卢建民医师任院长。虽然当时国家处于建设阶段,综合国力非常薄弱,但是政府仍然拨专款用于麻风防治工作,住院麻风病人一律免收医药费、住院费,并由本院免费提供伙食费及四季服装,让病人们一进麻风病院就消除了所有后顾之忧。
  直到现在,居住在住院部的病人仍有相当一部分享受免费治疗,而且生活环境和医疗条件越来越好,他们在岁月的流逝中真切地感受着共产党的温暖,逐渐淡忘了麻风病曾为自己带来的痛苦和无奈。
  麻风病院成立不久,市卫生局为加强本市麻风病的防治力度,解决市内麻风病人无处诊疗问题,决定建立麻风防治所,并于同年在桥口区长堤街475号(后改为武胜路142号)正式成立“南京市麻风病防治所”,直接管辖麻风病院并承担麻风病人门诊工作,院长卢建民改任所长。8月,麻风门诊开业,起初为免费门诊,至次年2月,为配合全市“增产节约”运动的开展,由免费改收费,但是住院部仍坚持免费政策。
  1953年初,因考虑带社会上许多人对麻风病存在恐惧心理,本所改称“南京市韩森氏病防治所”。1958年初又因业务发展需要而改称“南京市麻风病防治所”,至此,除承担麻风病防治任务外,兼开展皮肤病防治工作,麻防所的工作逐渐走上正轨。
  
  三、所址变迁与扩建
  
  1954年底原黄花涝麻风病院病人已住满,无处再收容,但当时本市已发现麻风病人745例,基于种种原因,院址不宜继续扩建,故于1955年与省后湖医院交涉并达成协议,市麻风病院的职工9人和住院病人40人及全部设备移交给后湖医院,以后南京市的麻风病人由后湖医院收容,1955年12月移交和搬迁完毕。至1958年后湖医院200张病床已满,市内病人的收容再次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因此卫生局决定再建新院。1959年3-4月间,经多方查找并进行实地勘察之后,最后确定洪山区花山公社联合大队小刘湾生产队附近之杨洛山山凹为院址,此处群山环抱,形成一个小型盆地,具有天然的隔离和疗养环境。同年9月新院动工修建,占地面积214.7亩,1960年6月完工,8月开始收容病人,定名“南京市麻风病防治所康乐村”,除病房收治麻风病人外,医务人员还利用空闲时间服务周边农民群众,为他们解决内外儿科常见疾患所带来的困扰,农忙时节,更要同周围农民以及病人一道下田下地干农活,种植水稻、小麦、芝麻和蔬菜等,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自给自足。1961年“康乐村”改名“杨洛山医院”。1962年湖北省卫生厅决定将后湖医院移交本所管理,至此,市麻防所接受省卫生厅委托,担负全省各县麻风村院的业务技术指导任务,同时也形成了一家单位下属两个医院相距百里的特殊局面。1967年文化大革命期间“杨洛山医院”改称“向阳医院”。
  随着麻风防治工作的不断深入,本所的硬软件设施逐渐得到改善,1964年在杨洛山医院职工区增建二层办公楼一栋,1970年又在病区增建二层楼房及平房各一栋,而这一栋栋的房屋,全都是我们的职工肩挑背扛、亲手一砖一瓦建成的,可以说是用心血搭建而成。1971年5月,受当时社会因素影响,某军代表迫令位于武胜路的皮防门诊部及行政机构予以搬迁,经多方协商,也没能在市内找到安身之所,最终只能辗转迁往花山向阳医院。原武胜路所址交盲人按摩诊所,本所只在后楼留下预防科及厨房厕所,所党总支和行政办公室均设在向阳医院。这是发生在那个特殊年代的、让几代麻风工作者倍感失落的一段插曲。1979年又在职工区增建了教学楼,1980年增建实验楼,供专业人员开展科研课题之用,至此,本所已经具有一定规模,逐渐从仅从事单纯的防治工作向科研领域发展,由此不难看出,本所始终坚持的“人才兴所、知识兴所、科技兴所”的办所方针从那时起就已经初见端倪。
  而在这期间,本所也经历了一些变故,1974年,经过了二十余年的社会防治,南京市内麻风病人日见减少,本所住院病床大量闲置,加之下属两所麻风病院距离遥远、供应困难、管理不便,经市人民政府批准,决定撤销后湖医院,将该院病人、职工及设备等全部并入向阳医院,初步实现了全市麻风病人的统一管理。
  到了八十年代,十一届三中全会的春风为皮防所和皮防人带来了新的希翼。1981-1982年年底,为改善职工生活环境,本所在武昌扎珠前街建职工宿舍一栋,建筑面积1704.52平方米。虽说是几经周折,但是的确解决了不少职工住房难的问题,至1983年有25户职工家庭乔迁新居。
  1985年12月,为了寻求新的发展,我所在江汉区下牯牛洲100号购某厂厂房建三层办公楼,二层楼门诊部各一栋,1989年完工,同年所部迁往马场角,花山仅设麻风住院部。1987年,原武胜路房屋也有局党校归还我所,并开设门诊及预防科、性病科。至此,皮防所完成了又一次集体迁徙,实现了“走出去”的重要一步。
  我所皮肤科门诊受条件限制,多年来一直设在偏远的王家店,1993年11月,在花山镇土桥村购面积80平方米民房两间开办土桥门诊部,次年4月2日门诊开业,从此将服务人民的触角延伸到了市区以外的洪山区、葛店、咸宁等周边地区。1995年3月,为了深入开展文明创建活动,切实改善门诊就医环境,提高医疗服务质量,本所又斥资22万对原有民房进行了改造,一份耕耘一份收获,在所党委的领导下,在全所干部职工的共同努力下,皮防所迎来了收获的季节,土桥门诊和土桥精神逐渐被社会所认识,一个又一个荣誉纷至沓来,在光环的笼罩中,土桥门诊部逐渐成为皮防所特有的品牌产业。
  1993年,和燕路门诊房屋统一拆迁。本所在原址附近租房继续门诊业务,直至1998年,还建房屋装修完毕,门诊又以新的姿态重新投入营业。1998年,在经过深入群众内部调查摸底,了解职工需求之后,以“职工集资、单位适当补贴”的方式在马场角办公区建四层职工宿舍楼一栋,建筑面积1750.8平方米,又为24户职工家庭解决了住房问题。
  为了扶持制剂生产,真正形成皮防所专科特色,2001年,对花山住院部原实验大楼进行全部改造,以此作为我所今后开展制剂工作的场所。同年12月,改造后的制剂大楼一举通过市药品监督管理局的验收,成为首批通过省GSP认证的制剂大楼,我所三十余种自制药品有了一个条件设施更加完备、规范的生产基地。与此同时,所部还投入大量人力、财力、物力对住院部职工区及病区进行了修缮,既改建了病人的居住环境和医务人员的工作条件,也将为花山住院部逐渐建成全省麻防工作教育基地而储备资源。
  2001年,为了进一步实施“外树形象、内强素质”工程,所党委再次对和燕路门诊大楼进行了全面装修,使门诊面貌焕然一新,希望通过此举逐步提高门诊知名度,推动两个效益的合理增长。
  从建所至今,我所经历了数次变迁,从远离市区到走进市区,其间所经历的艰难可想而知,但是艰辛之后,换来的是医疗环境的改进,职工生活条件的改善,近年来,全所业务用房、职工宿舍、各项供给及器械装备等硬件设施一点一点地得到改善,这一切都在迅速推动皮防事业的蓬勃发展。

扫二维码用手机看

友情链接

imgboxbg
XML 地图